桐乡这位“红医生”,走红30多年
一间小而旧的诊室内,挤满了候诊的患者,他们边等边闲聊。人群中,哀红亚略显沙哑的声音不时传出。
有些老人记性不好,经常一个问题来来回回问,哀红亚既不气恼也无不耐烦,放慢语速又嘱咐了几遍,但手上的动作却很麻利。
“七八年前就这样了,检查发现是声带小结,就是因为话讲得太多了,问题不大。”哀红亚笑着说。
“这个‘娘娘啦’医生看毛病顶灵!”
“这个‘娘娘啦’医生看毛病顶灵!”“银针一打,弯腰进来,直起身子出去。”“你配的药‘念真’灵来,吃了两三天就好了。”说起哀红亚,很多崇福人都会竖起大拇指,给上一个好评。
前几天气温忽冷忽热,晚上8点不到,哀红亚接到患者胡松年(化名)的咨询电话,“红亚,我刚刚去楼下扔垃圾,怎么感觉手脚有点不利索?”
“赶紧去桐乡二院脑卒中中心检查一下,拖不得,马上去!”不等胡松年讲完,哀红亚的声音陡然提高了好几个分贝,“快去,一刻也耽误不得!”
两年多时间,村民从认识她到认可她
事实上,哀红亚的从医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。从1991年开始的10多年时间里,哀红亚一直是虎啸砖瓦厂的一名厂医。到2002年通过考核,她成为了崇福镇茅桥埭村的一名乡村医生。
当时茅桥埭卫生室有4名医生,其中两位是资深的老医生,患者就医时都习惯性地找他们。哀红亚是石门人,在当时的崇福可以说是“人生地不熟”,找她看病的人简直寥寥无几。
“尤其是‘双抢’、养蚕等农忙时节,经常两三天都接不到一个患者。”但哀红亚没有“躺平”,而是从身边的小事入手,慢慢提升自己。得空就跟在老医生身边观察、学习,同事有需要时,她就积极地帮着给患者输液、分发药物等。
“每次跟患者核对信息时,我就努力记住对方的名字,下一次他们上门时,我就能第一时间喊出名字,和他们打招呼。”当时,哀红亚的嗓音还很清亮的。久而久之,当地人都认识这个声音响亮又热情的“红亚”医生。
除了让患者认识自己,哀红亚还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提升,多次前往上级医院进修学习。日常工作之余,哀红亚还不忘给自己“充电”。
“钱江台的《浙江名医馆》,东方台的《名医话养生》,浙江台的《养生大国医》和《健康之路》等栏目,我每天都会看,看到有用的,还会反复看上好几遍。”哀红亚说,村民从认识她到认可她,花了两年多的时间。
此后,找她看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,“早出晚归”也成了哀红亚每天的工作写照,但她乐此不疲。“那时候诊室对面是新三伍酒店,每次饭店的食客都吃好饭散场了,路灯也亮了许久,我才刚刚下班。”哀红亚回忆道。
“我先借你,等你有钱了再来还。”
2000年初,崇福镇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,他们中的许多人怀揣着一两千块钱,就来“勇闯天涯”,有些人还拖家带口,生活便更加拮据、困难。
“孩子发烧了,身上烫得不行,求你给看看吧!”有一次,一名叫龙新勇(化名)的湖南人抱着孩子跑进了哀红亚的诊室。诊疗结束,龙新勇才有些犹豫地问,自己身上没有钱,能不能过两天来给。
“我先借你,等你有钱了再来还。”龙新勇没想到,素昧平生,哀红亚居然爽快地答应了。“红医生,上次真的太感谢你了,这是我们老家的特产糍粑,带给你尝尝。”过了几天,龙新勇如期而至,将之前的欠款如数还上。
“‘红医生’不仅看病技术好,人也好。”之后,龙新勇一家有任何身体不适,都会第一时间找哀红亚。后来就不仅仅是龙新勇一家,越来越多的在嘉“外来打工人”特地跑来找哀红亚看病,比如在平湖打工的内蒙古人,在大麻工作的湖北人、甘肃人等。
20多年过去,这些曾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已渐渐老去,也有不少人回到了自己老家,但他们依然记挂着“红医生”。
“有时候,会突然收到一些来自天南海北的特产,收到后,我也会回寄一些桐乡特产过去。”如今,有些人的子女长大后再来桐乡,当他们遇到头疼脑热的,也会听从的父母的介绍,来找“红医生”就诊。
春去秋来,转眼32年。这些年里,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,哀红亚二话不说,上门就诊;面对经济困难的患者,哀红亚毫不犹豫,帮忙垫付……她竭尽所能,为数以万计的患者用最便宜、好用的药看好了病,也凭着自己的诊断和医术,挽救过许多人的生命。
“我相信,身教大于言传。”这么多年,哀红亚一心扑在工作上,对于儿子和家庭的陪伴有限。但在她的影响下,哀红亚的儿子成为了浙江大学的一名医学博士,马上也要成为一名医生。这是一种坚守,也是一份传承。
投稿方式
即日起,您可以通过进入爱桐乡APP的“社区”版块,分享您的图文或短视频,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桐乡发布哦!
最新动态:
温馨提示: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,没有经常点“在看”的,会慢慢收不到推送。如果你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,请将“桐乡发布”加为星标,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“赞”“在看”。